登录 | 注册
中华季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季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留言备忘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登记   史上名人(清前)   季氏企业   当今名人(民国后)   季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续修《季氏宗谱》序 第 11 楼

寒冰先生:
看到您的序言,很是亲切,不知道您是否是湖北孝感季家店的,我祖籍是湖北孝感季家店。手上有一本《季氏宗谱五卷北分谱》,当我退休之后,曾对这本家谱做了一番研究,撰写了《穿越六百年的时空隧道——<季氏宗谱五卷北分谱>初探》。回帖于后,请指教。江西南昌季金水

作者:46195419 (2010/1/17 10:50:22)   回复此贴
  回复:续修《季氏宗谱》序 第 12 楼

穿越六百年的时空隧道(1)
——湖北孝感《季氏宗谱五卷北分谱》初探
季金水

大约是公元一九六九年的春天,第一次回故乡湖北孝感花园季家店,得《季氏宗谱五卷北分谱》一本。三十多个春秋,一直珍藏在家。几经搬迁,均奉宗谱为传家之宝,小心翼翼保管至今,完好如初。
同一个祠堂,奉一个祖先。寻根问祖,也许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性格。季氏祖先的情况怎么样,一直深深地牵萦着我的心。
曾经看到孙中山先生关于“族谱记述着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团结,这是国人应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加以利用”的论述,以及毛泽东老人关于“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的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的论述,大大激发了研究季氏家谱的兴趣。花甲之年得空闲,终于有时间来研究季氏宗谱。
季氏宗谱共有多少卷,不得而知。手中的宗谱是《季氏宗谱五卷北分谱》。推算起来,至少有五卷。至于五卷,是否分为北分谱、南分谱,或者还有什么东分谱、西分谱,待考究。
《季氏宗谱五卷北分谱》由二十一世的“贞祖毅之氏”撰写于“民国三十五年国庆纪念日”,即撰写于公元一九四六年十月十日。《季氏宗谱五卷北分谱》至今亦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
《北分谱》序云:“古名杨家板栗林山者,乃吾北分支故里也。鼻祖开先于此,至六世祖八公分爨(cuàn)他徙。我道广公守成于斯。”说的是,杨家板栗林山,是季氏北分支的故里。季氏的鼻祖恐怕也就在杨家板栗林山。到了第六世,祖八公分爨他徙,分家迁徙他处。道广公仍然在杨家板栗林山保业守成。
杨家板栗林山“地势雄厚,土质肥沃。面东向南,毗中分东北,势极平垣。村北有永逸堤。乃余民国乙酉年(公元一九四五年)(得全族同意将废祠之基石借予北分作修堤刹之用)。监筑者也工始竣,上堰与王家堰两端贯通,长拖数里,抱村环流,上下刹口,瀑水之声,澎湃惊人。灌田之便,捕鱼之业,咸为外人所赞许”。
位于宅东阻河紧靠市廛(chán)之处,名为季家店。市廛即商店集中的地方。所谓市廛,大概就是现在的集贸街。生阳、魁阳二公的后裔多在这个地方生养生息。
《季氏宗谱五卷北分谱》共记载了十九世,五百一十四人。其中:六世一人;七世一人;八世一人;九世一人;十世二人;十一世十一人;十二世九人;十三世十二人;十四世五人;十五世七人;十六世十一人;十七世二十二人;十八世三十九人;十九世六十七人;二十世七十六人;二十一世八十二人;二十二世九十六人;二十三世五十九人;二十四世十二人。由此可见,季氏繁衍历经“年荒兵乱,局变沧桑”,或荣或萎,或盛或衰,见证历史的变迁。宗谱显示从六世道广公始,连续孤传三代至九世。祖传辂公始,才有有松良、柏良二公述其後。然而,松良公支传至十四世,不见后裔相传。详见《季氏北分世系松良公支表》。第十世柏良公生五子。谱序云:“今之承流者仅吾生阳魁阳二公之后”。从谱上来看,江西南昌季氏“今之承流者”属于生阳公之后。详见《季氏北分世系柏良公支表》。生阳公之后分为方宗、方仪两支。江西南昌季氏属于方仪支。家父与故里有联系的修平,均为第二十二世,共第十五世士廉公。士廉公生三子,修平为全远公之后,家父修坤为全杰公之后。详见《江西南昌季氏北分世系表》。家父修坤的生卒年为笔者添记。


作者:46195419 (2010/1/17 11:08:13)   回复此贴
  回复:续修《季氏宗谱》序 第 13 楼

穿越六百年的时空隧道(2)

平均寿命分析。谱中记载了生卒年限的,季氏男性初步统计有五十三人。长寿者为第八世祖庭槐,生于宣德元年丙午岁冬月初一(公元一四六二年,卒于嘉庆十六年丁酉年(公元一五三七年),得年一百一十二岁。但是,谱中这一记载的生卒年不知是否准确。                                          
据统计,记载了季氏男性生卒年龄的五十三人,平均寿命为五十二点一一岁。六十岁以上者,十七人,占百分之三十二点一。其中, 六十至六十九岁七人,占百分之十三点二二;七十至七十九岁六人,占百分之十一点三三;八十岁以上四人,占百分之七点五五。五十九岁以下者三十六人,占百分之六七点九。其中,五十至五十九岁九人,占百分之十六点九七; 四十至四十九岁12人,占百分之二十二点六三;三十九岁以下者十五人,占百分之二十八点三。从平均寿命数据来看,季氏寿命略高于全国的平均寿命。历史研究表明在明朝以前中国人平均寿命二十多岁,清朝时三十多岁。我国人口清朝后期平均寿命为 三十至三十三岁;民国时期三十五岁。季氏平均寿命为五十二点一一岁。一说明故乡的山水好,养育了一方人。二说明季氏祖先纯朴,保养有方。当然这一数据,低于解放后全国的平均寿命。一九五七年我国人均寿命五十七岁;二〇〇三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七十一点八岁。因此,也充分表明“复遭年荒兵乱”黎民百姓,生活是何等的艰辛。五十九岁以下者占百分之六十七点九,三十九岁以下者,占百分之二十八点三,充分说明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人民的生命是何等的脆弱。


作者:46195419 (2010/1/17 11:08:53)   回复此贴
  回复:续修《季氏宗谱》序 第 14 楼

穿越六百年的时空隧道(3)
社会人才分析。从谱中记载来看,季氏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是纯朴的农民。从政者、从医者,追求功名者甚少,廖廖无几。有明确记载从政者、从医者,以及社会贤达人士、读书人仅有九人。从参与修谱的人数,以及取了字号的人数来看,读书人超过了这个这个数字。
当官者,三人。一位是第六世祖道广公“勅(chì)修职郎”。修职郎为正八品。“勅”特指皇帝的诏令。看来,道广公这个正八品的修职郎还是皇帝御赐的。但是,是哪个皇帝、何时、何事御赐的,谱中没有记载。另一位是第七世祖允隆,生于洪武年九月十一日(公元一三六八年,卒于正统元年公元一四三六年)。“在官启迪匡益克其诚”。 明朝文官初授迪光郎,升授修职郎,均为正八品。“迪匡”可能是“迪光”之误。依谱中记载,允隆公为官“益克其诚”,算得上是清官了。第三位是第十世柏良公,生于嘉庆十年(公元一五三一年),卒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〇四年),庠生,例授文林郎,从九品。
读书者,仅有三人。第八世祖庭槐生于宣德元年丙午年(公元一四二六年),卒于嘉庆十六年丁酉年(公元一五三七年),为“贡生”,相当于现在的中学生了。第九世传辂公,太学生生于正德元年九月二十日(公元一五〇六年,卒年不祥)。“公性不合时族戚多不善之家产不克守者过半毁大厦居陋室以书画自娱”。由此可见,传辂公颇有家财,但是不善于理财,性格怪异,未能守住家业,终日“居陋室以书画自娱”。不知是否算得上书画家?至少可以说是书画爱好者吧。自娱自乐,显示了旧时知识分子的性格。第十一世生阳公可能算得上是一个文人了。生阳公生于戊寅年(隆庆年,公元一五六八年),卒于崇祯十四年(公元一六四一年)。谱中云:“因朝多事无意功名建小齋于宅东里许自名橒齋杜门谢客吟啸自娱戚友访之破户而入多不在焉时号野仙”。生阳公算得上是一个有性格的知识分子了,“无意功名”,“杜门谢客吟啸自娱”, 不求功名利禄,只求怡情养性。
社会贤达人士二人。一位是第十二世建修公,生于乙巳年(万历二十三年,公元一五九五年)卒于康熙四年(公元一六六五年)。谱中云:“公设教云梦贼慕其名欲招而用之公不屈因掳其子公追贼数日骂不绝口殳(shū)子俱死于贼”。据此分析,建修公大概算得上一个人才,“贼慕其名”欲招其入伙,公不从,贼将其子掳去,“公追贼数日骂不绝口” ,父子终被贼所害。另一位是第十二世建傧公生于己酉年(万历三十七年,公元一六〇九年),卒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一六〇九年),葬于宅北杨家坂。“公笃志行善乐施与以余资济族戚之贫苦者不恶其烦修桥铺路功德难以枚举不留余财于子孙”。 建傧公可以说是一个慈善家了。“行善乐施”, “修桥铺路功德难以枚举”,更加难人可贵的是“不留余财于子孙”,一辈子做好事,济贫扶贫,“不恶其烦”。好人有好报,姑延年益寿,活到八十二岁高龄。
从医者二人。第十九世继曾公,生卒年不详,医术高明,“以医济世活人无算”。第二十世显纯公,生于癸酉年(公元一八七三年),卒于己未年(公元一九一九年)葬杨家坂祖山之阳,四十七岁。“继父业以医济世”。

作者:46195419 (2010/1/17 11:09:28)   回复此贴
  回复:续修《季氏宗谱》序 第 15 楼

穿越六百年的时空隧道(4)
迁徙迁移分析。谱序云:“至有作霖公应山县北燕子坡之徙继有”,谱中记载“第十四世作霖(生卒年不详)庚寅年移居应山北燕子坡”。据此分析,第十四世作霖公于公元一七一〇年北迁至应山县。应山县行政区划属于湖北省孝感地区。一九八三年八月,孝感地区辖孝感、大悟、应山、安陆、云梦、应城、汉川等七个县。一九八三年八月,撤销孝感县,设县级孝感市。一九九三年四月十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孝感地区,设立地级孝感市。一九八六年六月,撤销应城县,设应城市,一九八七年九月,撤销安陆县,设安陆市,一九八八年十二月,撤销应山县,设广水市。“应山北燕子坡”现在当属广水市了。至于燕子坡在何处,需要进一步考证。燕子坡是否在广水镇燕子湾水库附近?不得而知。“应山北燕子坡”究竟在何处?现在是否还有季氏后裔呢,需要查询。
谱序中还记载了迁徙的几支:“士榜公河南信阳(落籍于南王岗之祖师老)之迁,士廉公移居平汉路东之九子墩,他如薛家楼之,分居汉信之,经商江西之寄业,均一一祥载家承以供后之稽核也”。这里说到士榜公迁徙河南信阳;士廉公移居平汉路东至九子墩;有一支迁徙薛家楼,一支迁徙汉信,一支迁徙江西。修坤之后当属江西一支。至于迁徙河南信阳南王岗祖师老、平汉路东至九子墩、薛家楼、汉信的后裔情况待查询。
谱中云“第八世祖庭槐“生子三一官河南因家桐柏”
第八世祖庭槐生于宣德元年丙午岁冬月初一(公元一四二六1426年,卒于嘉庆十六年(丁酉年)公元一五三七年)。桐柏县属河南南阳市。具体迁徙之处待查询。
第十世柏良“生子五其一教授河南落籍应城” 柏良公生于嘉庆十年(公元一五三一年),卒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〇四年)。应城现属湖北省管辖,属于孝感市。资料介绍:应城“元时先属湖广行省德安府,后隶河南行省黄州路。明时属湖广布政司德安府。清时应城仍属德安府,隶湖广布政司汉黄德道”。 迁徙之时,应城可能属于河南。柏良公迁徙的具体地址,后裔繁衍情况,有待于查询。
迁徙到河南信阳的有好几支。谱云“第十六世士榜自应山前往河南省南王岗祖师老”。 士榜公是从湖北应城迁徙的,迁往之处,是河南信阳的南王岗祖师老的地方。据查,南王岗乡属信阳市光山县。南王岗不知能否查寻到祖师老这一地名。
迁徙到信阳的有“第二十一世根祖居信阳西南王家岗“,第二十一世厚祖住河南信阳西南王家岗”。第十七世“全雍,由杨柳河迁居王家岗荒河购田一石”。迁徙之处应当也是信阳西南王家岗。据查,信阳市淮滨县有个王家岗乡。这样看来,王家岗先后有三支季氏后裔迁徙到此。
“第二十一世仁祖住青石礄”。“青石礄”这个地方就不太好考究了。
“第二十一世荫祖住平汉路东之九子墩”。据查,云梦东十五里有个地名称为九子墩。谱中所说“平汉路东之九子墩”,不知是否指的就是这个九子墩。九子墩古墓群是云梦县的著名古迹之一。如果“第二十一世荫祖住平汉路东之九子墩”指的就是云梦县的九子墩,那末云梦也应当有季氏的后裔了。
“第二十一世胜祖(适江西)”。这一支季氏已经到了第二十五世。第二十二世修坤出生于丙辰年(一九一六年七月十五日),卒于癸末年二月二十九日(公元二〇〇三年三月三十一日),生五男三女。五男:金水、鑫林、智勇、春华、金苟。三女;莲英、莲花、莲香。第二十三世金水、鑫林、智勇、春华、金苟。金水生一子学锋,学锋生一子宇轩。宇轩为季氏第二十五代也。鑫林生一子曰威威也;智勇生一子曰挺挺也;春华生一子时雨也;金苟生一女曰一筝也。


作者:46195419 (2010/1/17 11:10:0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1 每页5条 当前3/5页 [1] [2] [3] [4] [5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5)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季氏论坛  执行时间:6,957.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季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