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应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应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缙云应氏文献 第 27 楼

是否此梅臣非彼梅臣?

作者:ddabbayjl (2012/10/27 7:52:38)   回复此贴
  回复:缙云应氏文献 第 28 楼

湖北广水(原应山县)李店乡应店村应氏
广水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偏东,属随州市辖。广水市原名应山县,广水市现有应姓人口2960人,主要聚居于李店乡应店村,据(应山县志)记载。南梁大同二年(536)设置应州和永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永阳为应山县。应山之名之始此。应山上溯周代为贰国。秦时为南阳郡随县地,应山县应近应山,应河而名。据文献记载,该县因山多林密,地广人稀,春秋战国时被列为荒蛮之地,为流放充军之所在。唐宋始有繁荣,文化也较为发达,但经宋元,元明长期战乱,戎马践踏,加之瘟疫曼延,田园荒芜,境内几无人烟。迨有明洪武间,虽有移民迁入,全县仍户不足千,人不满万。至清以后人口才有较快增长。据应店村70岁老人应厚藻介绍说应店应姓人口是从明初由,湖北麻城迁徒过来的。(应山县志)云。本县无洪河巨津,每年干旱必为饥荒,又处军事要冲,每有战乱,多为战场,历史上因饥荒移民,有因战乱移民,移进移出,无有计数。原籍应店村的广水市原交通局局长应光林也曾对应店村应姓最初迁徒情况一筹莫展,希望有一天能有一个清楚的答案。综合各种资料分析应店村应姓人播迁情况有三种可能。其一,应山移民大多来自麻城和江西。而麻城移民多来自应山和江西及江南各地。据此判断应店应姓可能系元末江南兵乱由江南迁入的应姓人。其二,据文献记载,秦时,应山县与信阳县的光州等地同属南阳郡治,从这里目前仍有南阳,应山,信阳三地的应姓人联系较为密切来看,也有可能是秦汉之时播迁入鄂的应姓人。其三,因应山一带春秋战国之时为楚国流放流亡灭国贵族的主要聚居地,且这里有着与古应国地域相同的应山,应河。极有可能是我们苦苦寻找的春秋早中期,也就是第十五代应侯及其族人去向的一支。如果如此,广水李店乡应店村应姓人不但是古应国贵族的后裔,而且也是湖北省北部地区地域的初民。当然,这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13506501080 (2013/2/6 18:36:55)   回复此贴
  回复:缙云应氏文献 第 29 楼

青海省西宁应氏四川绵阳三台县建开镇袁家沟村应氏
青海西宁应氏有二支,一支为明清时由内地迁居乐都县的应姓人口,约400余人。-支为西宁市区的应姓人口近200余人。据西宁市城北区海燕路80多岁的应龙璋家谱记载,其祖上早在明初时居住在南京珠寺巷,并在朝为官因朱元璋诛杀异己,遂流于青海。清乾隆年间,为不忘祖德,重修家谱。应龙璋曾任青海省起重公司经理,现巳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生活。

   四川绵阳三台县建开镇袁家沟村应氏

开村始祖为应仕荣。生于康熙乙未年八月十九日。原属湖南宝庆府武岗州紫阳乡第二部土门江。清嘉庆八年(1803)年徒居四川绵阳芋荷沟月亮湾。妻陈氏,生五子,即,应仁爵,应仁伦,应智仁,应仁尧,应仁斗。遂后开枝散叶,传至目前以十三代。该村现有应姓人口2000余人。郑州华北石油堪探设计院党委书记应文敏,为该支应姓十-代后裔。


               湖 南醴陵下沩山应氏
  
      始祖为应广贤,明未由浙江新渝迁湖南醴陵南门外。其后裔主要散居于下沩山附近村中。


作者:13506501080 (2013/2/6 18:37:50)   回复此贴
  回复:缙云应氏文献 第 30 楼

桑坪北湾村应氏
河南省南阳西峡县桑镇北湾村,该村位于伏牛山南麓,北与三门峡的卢氏,洛阳的栾川,嵩县三县交界,西与陕西省商南县相接。该村有应姓500余人,散居于四个自然村中。这支应姓的始迁祖为应万春。家谱记载应万春生四个儿子,长子应文龙(-曰文虎),次子应文豹,三子应文象,四子应文元,应氏父子居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后迁鄱阳瓦霄土霸(今江西鄱阳东曾设置鄱阳县)。元未兵乱之时,应万春偕四子举家迁往皖江居住怀之赵子塘(今安徽省安庆-带)至清嘉庆十六年达至四百余年凡二十一代。其间长子应文龙(又曰文虎)考授员外郎,次子应文豹考授通判职后任巡检职。明建文,永乐年间疫病流行,万春四子各支派先后从赵子塘迁离。应文豹子应信先迁于江苏太湖之棠梨坪,经数代传至应桥转迁上格城之赤岗坂,又数载传至应以源,应以淳再迁河南内乡县中湾(清时西峡中湾为内乡县辖)又经数代繁衍至今。西峡桑坪镇北湾,中湾等应姓村落,由于地处深山区,种地务农者多,但也有不少应姓人靠顽强奋斗,走出大山成为本宗应姓知名人士。应国亭-生致力于教书育人,现以退休。热心姓氏研究,被乡亲公认为应氏掌门人。应泽旺是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而应泽栓,应泽党两兄弟-个是西峡法院院长,-个则是当地森林公安派出所所长。

作者:13506501080 (2013/2/6 18:38:18)   回复此贴
  回复:缙云应氏文献 第 31 楼

黑龙潭应氏
    漯河市郾城区黑龙潭镇老应村地处漯河,颖水,嗤水三河交汇和伏牛山区向黄河平原过渡地带,与平顶山市水路,陆路相互交织,是平顶山至周边地区相互联系最为广泛的应姓人口聚居地,也是河南境域应姓的主要发祥地。在黑龙潭镇,老应村周边分布着老应,小应,西营和后营四个村庄,这是距应姓发源地不足80公里,最近也是最大的应姓古村落。清未民初,这里人口鼎盛时达五,六千余。由于地处我国南北大通道之要塞,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战争频仍,百姓民不聊生,生活较为贫困。历代及各时期都有不少应姓人口外迁。家谱早已淹没于兵荒马乱之中,如今,这里有应姓人口4000余人。村里上年纪的老人大多对祖上迁徒情况知之甚少,资料中又鲜见宋代之前的相关记载,故而这些村落的应姓人口迁徒情况也仅凭老年人口耳相传为主。值得称道的是,明清时期以后,这里不乏文武良才,扬名乡里。明洪武年间应和志及其长子应龙,次子应茂相继授封镇国将军,怀远将军,振国将军。如今在老应村村南的应氏墓地仍在有应氏三将军墓碑。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2006年清明节(残碑)先后重立。明成化间,应得时钦任纳粟义官。应可选清康熙九年(1670)拔贡。应大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进士任山东汶上(今以东)知县。1920年出生在老应村的应荣华,十几岁投身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极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成为新中国的功臣。

作者:13506501080 (2013/2/6 18:38:5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0 每页5条 当前6/6页 首页 上一翻页 [6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应氏论坛  执行时间:2,082.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应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