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应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应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定海应氏 已阅:4884 / 回复:17(楼主)

2012-11-28 10:45阅读(0)
赞赞赞赞转载分享评论复制地址举报编辑上一篇 |下一篇:刘伯翁的海宁应氏...

定海应氏,世以赀雄里中,至次耿(烽),祖世业寝替。次耿一字荪舱,为人朴讷,居阗市而有士行,好学博古,庋置佳椠,好写书画,碑板甚富。尝挟策游敖四方,所历名都巨邑、海内佳山水殆遍,名流俊士,莫不与交。事母孝,母没,筑心园於金塘故居之西北,志不忘父母之邦,遵遗命也。中有梅石山馆、待雨轩、对山读书楼、印心池诸胜。园经始於癸酉,毁於倭乱。慈溪冯都良(贞胥)嘉其善体亲心,为之补记。余以雪叟之介得交於君,授简投挑,情谊至渥。今春以北魏普泰比丘尼法光造像拓本乞题。像旧为郑叔问(文焯)所藏,后藏崇明童心安(大年)绿云庵,君既得之,榜其室曰法光精舍,其造像文曰:"比丘尼法光为弟刘桃扶北征,愿平安还,造观世音像一躯,又为忘父母,造释迦像一躯。愿见在眷属、一切众生共同斯福。普泰二年四月八日造记。"余题云:"北魏普泰之初年,并汾河朔兵相缠。尔朱仄败不自救,贺六跋扈成权专。邺城残局已鱼烂,士苦甲胄叽虱缘。刘家有女性孝友,为弟桃扶祈生还。为忘父母追冥福,为众生愿同安全。女也僧尼号法光,造二佛像昭诚虔一释迦文一大士,年虽久远形巍然。龙门造像天下最,而此不载《金石编》。(王氏《金石萃编》)迩来瘗藏多发露,世代陵谷纷移迁。记中桃扶即桃拔,《汉西域传》公休笺。或从双声或叠韵,刺取其一从所便。(《汉书西域传》:'乌戈国有桃拔师子。'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后漠章帝纪》:'月支国这使贡扶拔师予。'曰'符拔'、曰'扶拔'实皆'桃拔',一物也。'符扶'为叠韵,'扶拔'为双声,则'桃拔'亦可言'桃扶',无疑也。)辟邪天禄亦其物,宗资碑列南阳阡。(《后汉灵帝纪注》:'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列二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王士穑ㄓ易录:'天禄、辟邪总谓之桃拔。')古人义取武猛耳,名之假类宜无鲁。忘亡音训本如一,试徵醴辞《绿衣》篇,(《士冠礼》醴辞:'寿考不忘。'郑《注》:'不奄忽遽尽则忘,即亡也。'《诗绿衣章》:'曷为其亡。'朱传:'亡犹忘也。')为文凡五十有七,壬子佛日记厥镑。(善泰二年岁在壬子)应侯好古得此石,藏以精舍薰沈烟。此石旧为大鹤弃,童氏绿云想后先。昨贻拓本乞题咏,顾我荒陋惭群贤。吁嗟劫运终不灭,玄黄战血盈原川。古今何者非人子,安得生生受护香光禅。"君仲子可勤,空军中尉,戊子飞机失事殉职,追赠上尉。此诗结穴所以致慨也。


作者:13506501080 (2012/11/28 13:03:20)   回复此贴
  回复:定海应氏 第 1 楼

应履平题诗得迁  



http://www.qzwb.com  2006年03月09日 00:00:00   来源:泉州晚报海外版  

  
   应履平(1375-1453年),明初浙江奉化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授福建德化知县。据《闽书》记载,应履平在德化任上,颇有惠政,“廉谨平恕。时邑文运未开,履平劝奖士类,邑人士登科第者始多”。值得注意的是,应履平是建文年间任德化知县的,但《闽书》却说他是“洪武间知德化县”。原来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朱元璋在位31年,他死后,其孙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在位4年,最终被其叔篡位,即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朱棣即位,十分忌讳其篡位的恶名,下令革除“建文”年号,以建文元年至四年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地方史志受此影响,出现讹误,也可以说是事出有因。
  明代有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规定地方府州县官任期满后,由各级长官考核,然后再经布政司、按察司考核,最后由吏部考功司复考,根据其政绩重新委职,或留,或调,或迁(升)、谪(降)、革(免)。应履平在德化知县任上三年期满,依例参加吏部的试论。他的政论文章写得很出色,但却因其貌不扬,而不得列上等。应履平满心愤懑,就在都城门前题写了一首诗嘲笑说:

  为官不用好文章,只要须胡及胖长。

  更有一般堪笑处,衣裳糨得硬绷绷。

  这首诗用词通俗,读起来朗朗上口,把当时重外貌、衣着,不重才能、学问的世态揭露了出来。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一些风尚:以胡子长、身材长得高、胖为美;以把衣服浆硬为时髦。

  应履平题诗时不书姓名,有人将此诗揭下来,呈给吏部长官,说:“此必应知县也。”吏部长官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将应履平改置上等,升为吏部郎中。发了牢骚还能升官,在封建社会的官场可称得上是一件奇闻。

  应履平后来历任常德知府、贵州按察使、云南左布政使,《明史》为他立传,说他“所至祛除奸蠹,数论时政”。著有《东轩集》。据清乾隆年间《永春州志》记载,应履平还被奉祀于德化县“名宦祠”。□林联勇




作者:13506501080 (2012/11/29 17:47:06)   回复此贴
  回复:定海应氏 第 2 楼

应履平 - 历史人物
应履平,奉化人。建文二年进士。授德化知县。历官吏部郎中,出为常德知府。

应履平 - 生平事迹
宣宗初,擢贵州按察使。所至祛除奸蠹,数论时政。旧制,都督府遣使于外,必领内勘合,下都司,不敢辄下卫。至是军府浸横,使者挟关文四驰,历诸卫,朘军伍。宣德七年,履平抗疏言:“勘合之设,所以防诈伪。今右军府遣发至黔者,不遵故事,小人恁势横求,诈冒何从省。”宣宗善其言,都督陈政引罪。帝令诸司永守之,军府为之戢。
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还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履平奏:“贵州四境皆苗蛮,军伍虚,有急孰与战守?今卫军逃于广西,而以在卫者补。不数年,贵州军伍尽空,边衅且起。”帝乃命云严责广西诸卫,追还逃军,俟足用,即遣归。罢贵州戍卒。云,名将,镇粤有功,轻履平书生。正统元年,履平劾云弄权,擅作威福,帝令云自陈。云大惊,引罪。帝宥之。
明年,上书言四事。一,镇远六府,自湖广改属贵州,当食川盐。去蜀道远,仍食淮盐为便。一,军卫粮支于重庆,舟楫不通,易就轻赍多耗费,请以镇远秋粮输湖广者就近支给。一,停黎平诸府岁办黄白蜡。一,贵州初开,三司月俸止一石,今粮渐充裕,请增给。并从之。
时方面以公事行部者,例不给驿。履平言僦车舟必扰民,请给驿便。又以军伍不足,请令卫所官旂犯杂死及徒流者,俱送镇将立功,期满还伍;边军犯盗及土官民与官旂罪轻者,入粟缺储所赎罪。并从之。三年迁云南左布政使。时麓川用兵,屡奏劳绩。八年致仕归。


作者:13506501080 (2012/11/29 17:48:43)   回复此贴
  回复:定海应氏 第 3 楼

应履平  2010-04-04 21:17:1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

小 订阅
应履平  (1375-1453年),明初浙江奉化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

应履平初授福建德化知县,三年赴吏部考满,试论云:“篇文颇优。”以貌近侏儒,不获取。乃题诗部门前云:“为官不用好文章,只要胡须及胖长。更有一般堪笑处,衣裳糨得硬绷绷。”末不书姓名。阍者以呈冢宰,冢宰曰:“此必应知县也。”取其文览之,果优。次日奏升考功司郎中。

永乐年间,浙江奉化籍进士应履平出任常德知府,他“存心爱民,事有不便,辄除之。”发现这种劳苦农民的交粮方式,决心革除此弊。便以常德“地不宜麦”的实情上奏朝廷,获得朝廷嘉许,准以米代麦,并着不宜种麦的地区仿行,不仅解了常德农民困苦,也使其它同类地区农民受益。他亦因“政绩超著,升云南布政使。”因此,人们将应履平爱民之举记入地方志书,留清名于后世。乐年间,浙江奉化籍进士应履平出任常德知府,他“存心爱民,事有不便,辄除之。”发现这种劳苦农民的交粮方式,决心革除此弊。便以常德“地不宜麦”的实情上奏朝廷,获得朝廷嘉许,准以米代麦,并着不宜种麦的地区仿行,不仅解了常德农民困苦,也使其它同类地区农民受益。他亦因“政绩超著,升云南布政使。”因此,人们将应履平爱民之举记入地方志书,留清名于后世。           明史》为他立传,说他“所至祛除奸蠹,数论时政”。著有《东轩集》。据清乾隆年间《永春州志》记载,应履平还被奉祀于德化县“名宦祠”。

                      沧浪秋水

沧浪东去会江沱  鸿雁南来水正多    (沧浪山沧山乡)

满浸芦汀浮

历官吏部郎中,出为常德知府。宣宗初,擢贵州按察使。所至祛除奸蠹,数论时政。旧制,都督府遣使于外,必领内勘合,下都司,不敢辄下卫。至是军府浸横,使者挟关文四驰,历诸卫,朘军伍。宣德七年,履平抗疏言:“勘合之设,所以防诈伪。今右军府遣发至黔者,不遵故事,小人恁势横求,诈冒何从省。”宣宗善其言,都督陈政引罪。帝令诸司永守之,军府为之戢。
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还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履平奏:“贵州四境皆苗蛮,军伍虚,有急孰与战守?今卫军逃于广西,而以在卫者补。不数年,贵州军伍尽空,边衅且起。”帝乃命云严责广西诸卫,追还逃军,俟足用,即遣归。罢贵州戍卒。云,名将,镇粤有功,轻履平书生。正统元年,履平劾云弄权,擅作威福,帝令云自陈。云大惊,引罪。帝宥之。              

明年,上书言四事。一,镇远六府,自湖广改属贵州,当食川盐。去蜀道远,仍食淮盐为便。一,军卫粮支于重庆,舟楫不通,易就轻赍多耗费,请以镇远秋粮输湖广者就近支给。一,停黎平诸府岁办黄白蜡。一,贵州初开,三司月俸止一石,今粮渐充裕,请增给。并从之。
时方面以公事行部者,例不给驿。履平言僦车舟必扰民,请给驿便。又以军伍不足,请令卫所官旂犯杂死及徒流者,俱送镇将立功,期满还伍;边军犯盗及土官民与官旂罪轻者,入粟缺储所赎罪。并从之。三年迁云南左布政使。时麓川用兵,屡奏劳绩。八年致仕归


作者:13506501080 (2012/11/29 17:50:01)   回复此贴
  回复:定海应氏 第 4 楼

明代田赋制与常德知府应履平的改革



  

  古代农业税叫“田赋”,始于公元前483年的鲁国,至2006年党和国家宣布取消农业税,历时长达2489年,终于将“田赋”二字划上了句号。

  朱元璋灭元建立大明王朝,天下大定,治理国家的政策相继出台,农业赋税政策便是其重中之重。

  首先是颁诏天下,对田亩进行大规模丈量。自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始,在州县,实行“随粮定区”,每区设有粮长四人,具体负责丈量工作。所量田土必须“编写黄册”“次以字号”,并一律写明田主姓名及其田土面积。其丈量之册,状如鱼鳞,故曰“鱼鳞册”。当时,常德府所辖的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的可耕田土68万多亩,尽入册中。虽丈量工程浩繁,但总算基本厘清元末纷乱造成的田亩无定数的乱麻状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豪强瞒亩漏税,减轻弱势农民负担,为均赋核定税额打下了基础,也为后世统治者管理国家制订政策提供了可依之据。

  其次是以田亩定税额。据《清嘉庆常德府志·田赋》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按丈量田亩面积核定常德府应交的“皇粮”为71156石(每石计150市斤),其中夏粮交麦2178石,秋粮交米68978石;交丝16950两,折绢844匹。以人均算,略轻于元末苛捐杂税。这对明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起了较好作用。

  其三是改革“皇粮”交纳方式。常德地处洞庭湖滨,以生产稻米为主,而且多是一季稻,秋后收获,农民以米交纳“皇粮”,自然不多费所劳。然而,夏粮要交麦,却难坏了农民,因为当时多不种麦,故无麦可交。但这是“皇制”不可违,地方官不敢越雷池,只得依“郡旧例,每岁输麦,征敛甚艰”;农民也无可奈何,只得远去产麦地区以米换麦回来交“皇粮”,不仅苦累不堪,而且耗费甚重,民谚云:真是萝卜盘成肉价。

  永乐年间,浙江奉化籍进士应履平出任常德知府,他“存心爱民,事有不便,辄除之。”发现这种劳苦农民的交粮方式,决心革除此弊。便以常德“地不宜麦”的实情上奏朝廷,获得朝廷嘉许,准以米代麦,并着不宜种麦的地区仿行,不仅解了常德农民困苦,也使其它同类地区农民受益。他亦因“政绩超著,升云南布政使。”因此,人们将应履平爱民之举记入地方志书,留清名于后世。

  在应履平以前,常德有过四任知府,明知夏粮交麦苦民,却只惟上而不纾民困,循“旧例征敛”,虽乌纱得保,民何有福?应履平之所以能够革除旧弊,解民之苦,造福一方,缘在其“存心爱民”之故。前几位知府缺少的恰恰是这一点。

  应履平的故事虽已远去六百有年,但其“存心爱民”,造福一方的官德至今仍不乏启迪意义。效其贤风,全心全意执政为民不正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希望么?人们相信,以先进思想和理念为武装的众多现代执政者,定会比古人做得更好。而今国家全部免除农业税,使广大农民普遍受惠,就是最最明显的标志。应知府何曾料及耶!

  (作者注:本文参阅了《元史·食货志》、《明史·食货志》、《清嘉庆常德府志》)

  (插图:周志宏)


作者:13506501080 (2012/11/29 17:52:41)   回复此贴
  回复:定海应氏 第 5 楼

时人称之“得古宪臣之风”的应履平


    应履平(1375~1453),字锡祥,号东轩,禽孝乡外应村(今属奉化市锦屏街道)人。17岁入县学,25岁乡试第三名,1400年(明建文二年)进士,授福建德化县令,改吏部稽勋司郎中。1404年(永乐二年)献《河清赋》,受成祖奖谕,扈从北京,兼署文选、考功二司事。1412年任湖南常德(今常德市)知府。其时,朝廷大兴土木,委采大木兼督神木厂,治事咸有条理。1427年(宣德二年)迁贵州按察使。1436年(正统元年),广西总兵山云擅权,以备蛮为由,岁调贵州军万人,年年更代,逃亡者颇多,其缺额仍于原卫取补,致使贵州四境军伍空虚。履平上奏,朝廷命山云追还贵军。山云自持镇粤有功,轻视履平一介书生,漫不应命。次年履平奏本弹劾山云及湖广指挥使何贵不法,时人称之“得古宪臣之风”。
    1438年荐升云南左布政使。时有太监奉命在云南监造漆器,乘机别造私物,民不胜负担。履平密疏于朝廷。部檄至,驱逐太监出境。时麓川(今云南瑞丽县)宣慰使思任,自号发(即滇王),叛乱。朝廷发兵进讨,履平奉敕同佥都御史丁璇整理军需,参划军机,屡奏功绩。1443年因疾致仕。
    归里后,纂族谱,修寿溪桥,排解乡里纠纷,斥异端邪术,常谓:“门不正,而路不直,虽俗巫使然,亦人心之惑也。”晚年,每逢月朔与徐维超等隐逸清雅之士在北山聚会,饮酒唱和,称“群英会”。1453年(景泰四年)八月卒,葬日岭东首。著有《东轩集》。


作者:13506501080 (2012/11/29 18:00:4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7 每页5条 当前1/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应氏论坛  执行时间:1,195.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应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