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应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应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缙云文献 第 16 楼

应氏源流
周小史掌邦国之志,定系世辨昭穆,历叙祖世所出,谓之世本,吾旁稽皇汶姓纪、国语史传、及百家谱牒参以家乘,知应为著姓也,作源流考。
   郑樵氏《族略》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辨贵贱别婚姻也,姓氏之说其来远矣。
   大传正义云,始祖为正姓,若炎帝姓姜黄帝姓姬是也,《国语》曰,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惟青阳与仓林氏同于黄帝,谓与黄帝同德,故皆为姬姓,《索隐》曰,青阳当为玄器,是为少昊,玄器生桥极,桥极生高辛,越十五世生昌,是为文王,昌生发,是为武王,世传姬姓为帝王世胄谅哉。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富辰曰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四国皆武王子。应国在襄阳城符县西地属汝南。史伯对郑桓公曰,武王之子应韩不在,则应国在春秋时已不与诸国列矣,先正云其后以国为氏,遂大著于汝南。 《汉书》曰,应曜者隐淮南山中,与四皓俱被徵命,应曜不至,时人语曰“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和帝时应顺居南顿,邑属汝南,尝为河南尹,公廉约已守、明达政事,生十子皆有才学,应顺曾孙应奉,事桓帝举茂才拜武陵太守,复为司隶校尉,上书谏立田氏,帝纳之,及党事起以疾自退,著《感骚》三十篇。应奉子应劭,博览多闻,灵帝时为泰山太守,初平间破黄巾贼,献帝拜为袁绍军谘太尉,时迁都于许,旧章湮没,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应劭所立,著《风俗通》,又集解汉书,皆传于世,应劭子应炀、应璩并以文章显。中兴初有应妪者生四子而寡见,神光照社探之得黄金,自是诸子宦学俱有才名。至应炀七世通显,“建安七子”应炀其一也。
   晋书曰詹者督南平武陵天门三郡军事,遂镇江南,时天下大乱,詹境独全,百姓歌之,士大夫避乱者多依焉。詹亦南徙,江南之应盖自詹始矣,于时朝廷播迁,百宗荡析,衣冠之家犹能挟系录以示所承,于是始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之别,应氏之姓遂甲天下。汉有《三辅决录》,晋有《族姓记》,江左有《百家谱》,中原有《方思殿格》, 南齐有《百氏谱记》,唐有《姓源谱》,宋有《姓解姓纂》,皆班班可考,猗欤盛哉!晋咸康二年,诏索天下诸谱定右姓九十二家,唐贞观复 下诏侍臣撰三百九十八姓族谱上之,宋绍兴仅得百二十有三家,余应氏率称首族,布在方册 ,足以恢张世胄,其馀疏族异望者皆在所削矣,璋按应氏自锡姓受氏显于汝南典午以来,而江南始盛。居台者曰梅林、曰怀仁夏阁,文臣武士宏才硕德者不可殚述,唐光启间始家于婺,越九 世遂大显,迄今未艾也,璋尝揆厥所原得四始焉,谓应侯为受氏之始,大将军为江南之始,太始。公为永康之始,少师公为起家之始,应氏之谱其肇于此乎。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7 14:03:40)   回复此贴
  回复:缙云文献 第 17 楼

桐山石桥记

距县东北隅半舍之近,有聚落焉,曰桐山。而一溪经其中,溪亦因山而名。按图志,诘诸父老,而皆莫究其称谓之由。每以霖雨暴澍,诸壑毕会,则是溪漱啮堤址,汹汹不可御。昔为梁以木济诸行者,曾无期月之固。由是往来之人,常病其涉也。
邑有姓应氏名宗贵者,实良民也。其先京洛人,钱氏霸国,始居于此,亦有承制而为校书郎者。宗贵视昔桥之不能固而人病其涉,遂一日集其族人与一乡之强有力者议之,曰:“桥之为患也如是,吾属馀金谷矣,将焉为哉?苟能置石而易之,其利不亦博乎?诸君勖之。”于是各捐镪以给其用,召释子普宁以督其役。不逾月而桥成,凡植柱二十有五,镵板二十馀,为钱总五十万。一邑之老幼,四方之商旅,有过而观者,莫不嘉叹之。
噫!东皋野人世服农力穑而已,非有文史之教也,非有法令之驱也。其守镪啬粟以愚其子孙也,宜矣。而能捐有馀之资,兴无穷之利,以起千万人之嘉叹者,不其伟哉!使之推夫是心,能择子弟,率亲戚,教之以儒术,已而成粹美之器,中廉能之选,俾德泽仁术有所沾润,其为利也,岂止若此而已哉?彼之嘉叹者,又岂止千万人哉?邑之士民罗适,嘉其存心也,为之序其本末而书之。其同议者之名氏,则附于碑阴焉。
——《赤城集》
【题解】桐山在宁海县东北二十里。宋嘉祐八年(1063),应宗贵建石桥,罗适、唐仲友为之记,桐山桥因之出名。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7 14:04:37)   回复此贴
  回复:缙云文献 第 18 楼

苍南县最早的一座桥梁——年糕桥,为苍南县文保单位

  苍南县芦浦镇,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古迹众多的千年古镇,其历史可上溯至唐五代,旧为吴越王屯兵处。芦浦,顾名思义,原是涂滩上的一片芦苇地,相传昔日其地之东南有江浦蜿蜒流入东海,江浦两岸芦苇丛生,芦花泛白,故名芦浦,又称芦江。芦浦的先民们很早就利用海水煮盐,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设天富南监盐场于石渠里(今芦浦石路村),南宋苍南金乡进士彭仲刚在《南监地舆记》称:“南监旧称县治,前志不可考,然地滨大洋,前抱远山,后环鳌江,枕以白沙塘,土脉丰旷,形胜甲于东瓯”。明时(1368)南监盐场迁场廨于芦浦城内,称“南监市”,故芦浦又称南监。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南监盐场,并入瑞安双穗盐场,乾隆二十九年(1764)后恢复。

  报恩院:延续千年母爱

  芦浦有很多知名的寺庙,如有“江南第一寺”之称的芦江寺(此“江南”指鳌江以南),规模宏大的海云寺(其前身“会善堂”始建于南宋咸淳乙丑年)。位于芦浦小学旁的报恩寺,原称报恩院,庙虽不大,但历史悠久,这里曾有个动人的故事演绎母爱的伟大。

  芦浦附近柘园村陈氏三世祖陈琪出生时,其母窦氏难产,在母子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窦氏坚持向医生发出“宁我亡,求子存”的伟大母爱呼喊。后陈琪在唐大中二年(848)登进士第,官拜朝议大夫,为纪念其母,捐田八十四亩建院侍奉香灯以报母恩,故名报恩院。

  年糕桥:苍南境内第一古桥

  年糕桥,位于报恩院旁边30米处,因形状而名,老桥板局部有干裂痕,形似开裂的年糕,芦浦本地人叫糢糍桥。据《苍南县志》载,年糕桥是目前苍南县境内发现最早的一座桥梁。年糕桥系单孔石梁桥,长6.6米,宽1.6米,桥面以三条石板并排直铺(现为四条石板),两侧桥墩以不规则块石砌筑,桥沿有“大宋嘉祐七年”(1062)题刻,1988年列为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近千年的古桥对岸就是芦江寺,始建于公元1024年,明朝成化年间温州通判桑瑜有《戊戌盘盐南监,寓芦江寺》诗云:“脱却轮蹄到上方,回头尘海转茫茫。隔帘啼鸟东风软,满地落花春雨香。催课一心关铁冶,计程何日到金乡。老僧独坐清如许,却笑宦家有底忙。”清同治(1868)时期,苍南庠生杨南英与柘园村陈兴甫延师讲授于芦江寺越四载,民国时当地名士鲍铭书主持的县农桑局就设在芦江寺办公。

  国相牌坊:那年那月的殊荣

  国相牌坊,位于芦浦应家古宅后门,建于明代,牌坊为白石仿木结构,面南而立,正面横题“忠勤良佐”四字,背书“国相”二字,均楷书阴刻,额两侧对称雕刻如意纹,梁柱粗壮,结构坚实,造型朴繁大方,是芦浦应氏十一世祖应泽(1506—1571)立,为的是纪念其二世祖应节严。

  应节严(1211—1300),字和父,晚号平坡居士,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武科进士。十年,换文科,属于文武双进士。历江苏涟水教授、浙江东路转运司干官,知福建长乐县,通判江西赣州,迁两淮制置司机宜文字、淮南西路提点刑狱、两浙转运判官,权知临安府,累官至宝谟阁待制、吏部侍郎。元大德四年卒,年九十。有《平坡文集》,已佚。事见林景熙《霁山文集》卷一八《故待制吏部侍郎应公墓志铭》。

  如今的应家古宅约建于清中叶,坐东面西,由台门、前厅、厢房、后厅等构成三进四合院,木结构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俗称“三退九明堂”。古宅前后厅和天井保存完整,古雅精巧的木雕砖刻随处可见,门前原有旗杆以及匾额“存耕堂”,岁月沧桑,风雨飘摇,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7 14:07:03)   回复此贴
  回复:缙云文献 第 19 楼

礼仙庙,位于浙江仙居县下各镇镇区。礼仙庙,为厦阁(下各)古代八景之一,曰“礼水拖蓝”,殿后,千年古樟“木主树”更是本村的标志性景观。明万历年间,本村族类先贤汝化成公建庙伊始,即为礼佛祭祖圣地,文化娱乐中心。宝刹恩泽桑梓,荫庇一方,造福黎民,周边子民对其景仰甚笃,堪称历史文化之璀璨明珠。
数百年岁月沧桑,几十年世事变迁。共和之初毁神像建学校,凡二十载,为文化建设,哺育人才又立勋业。其人文积淀愈加厚重。尔后,“木主树”被砍伐,庙堂闲置廿余载,日趋破败。公元一九九五年,在各方资助下,重塑应氏高祖瑞侯公等神像金身,宝相庄严,庙宇复苏,香火鼎盛,游人如织。
公元一九九九年,戏台翻修,门厅,厢房亦予修葺,古迹重放光彩,公元二零零四年夏,礼仙庙惨遭回禄之灾,唯大殿幸存,余皆为废墟。是年冬,急公者首事重建,翌年春动工,历时经年,耗资十六万,功德圆满,戏台长,宽,高各增一米,更显气派,实用。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7 14:08:51)   回复此贴
  回复:缙云文献 第 20 楼

■本报记者 金花女芝英发现唐代碑坊                  

  

  “你们信吗?我们近日发现了被历史遗忘了千年的芝英应姓标志建筑——‘旌表节孝坊’。”6日,芝英六村村民应昌金在电话里说。次日,记者会同市文管会业务科科长颜天华前往探个究竟。

  这是一座早已倒塌并被遗弃在多处的石牌坊,老应和村里的几位“考古”爱好者已把四块牌坊石材搬运到自家房子的屋檐下,其中一块是边梁,雕刻着龙须纹,但图案镌刻显得很粗糙,还有两块包鼓石也只有简单的花纹。文管会专家实地考察,使几位“考古”爱好者兴趣倍增,他们带颜天华考察了石牌坊遗址及几处有石牌坊残件砌着的溪坝和道路。

  据芝英六村的应广元等老人回忆,此牌坊构造十分简单,大约宽4.5米,高5米,大梁中间刻有“旌表节孝”四个大字,地址在八村前明堂,直到1958年被推倒。芝英八村村民应安全也记得,前些年,黄岩的应姓人在修宗谱时,曾来芝英八村寻找过此牌坊,说是他们的古代宗谱里有记载,只是当时石牌坊的石材已全部用来砌路或砌溪坝,他们寻找无果。

  应昌金从应氏家谱查得,应詹第十二代子孙应先(光)其父亲从正,字顿,讳且彪,生隋大业,娶刘氏,年十九寡。生二子,长子文先,二岁,次子遗腹子,父卒后八个月生,刘氏断发,誓死不易节。从正葬延山,长子应先成人后,搭棚父坟旁守孝数年,后因连理树产灵芝,唐高宗感其孝,下昭旌表门闾。此牌坊建于唐高宗显庆四年,这样算来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

  起初,应昌金在族谱研究中看到记载,但不能断定此牌坊的来历,后来他又翻阅古书籍中有一本宋代编写“册府元龟”书中有同样记载(孝感篇第139第19行),且说有“旌表节孝”四个字。八村静房修宗谱小组提供了很多资料及乾隆年间芝英里居图,其中就有这个牌坊的图像。于是,他们认为此牌坊叫“旌表节孝”坊无疑。

  颜天华去实地仔细观察后,认为此石牌坊图案简单,给鉴定带来难度,但从其梁的形状看,呈拱形,这是元朝才出现的牌坊形状。小梁的雕刻花纹有很明显的龙须纹且很长,而该图案一般出现在宋朝。此牌坊究竟属于什么朝代,还有待其他构件发现后,作出确切的鉴定。

  据了解,目前,永康已无完整的古代牌坊遗存,即使被毁牌坊的构件也已流失四处。芝英发现的这批牌坊构件,除了刻有“旌表节孝”的那块中梁没有找到外,其余都能找到 ,这为以后复原创造了条件。读者如有兴趣,可前去一探究竟,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你的想法可告诉我们,电话87138730。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7 14:23:3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1 每页5条 当前4/9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应氏论坛  执行时间:755.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应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