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应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应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缙云文献 第 21 楼

应坊:背负千年荣光——“发现贵溪”采访见闻
应坊:背负千年荣光——“发现贵溪”采访见闻之十三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发布者:贵溪报社
热度5票  浏览3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7月25日 09:50
在贵溪建县12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不乏兵灾瘟疫,朝代更迭,以致族聚族散,村庄易名。因为记载的缺失,建县前先民在此生息的印痕很难获悉,就是与建县时间差不多的村庄、族姓相关信息也难以知晓。有的村庄旧族迁出,新族入驻;有的人去村毁,无踪无迹。连贵溪建县时信江南岸旧时县治的准确位置,以及北迁的年份都成谜团。但是,仍有一些姓氏始终坚强地存在着,在旧地生生不息,繁衍千年,像桐源高氏、甘苏吴氏、赤石杨氏、裴源裴氏和上清张氏、倪氏等。位于贵北的应坊应氏(今河潭镇泗塘村委会境内),也是这样一个千年旧族。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割弋阳西乡、余干东北乡新设贵溪县。时过十五年,唐德宗继位即改年号为建中元年(780)。经过安史之乱的折腾,盛唐气象不再,沉疴难愈,又值天下用兵,军费开支日增,税赋无常,百姓深以为苦。浙江永康人应建无法忍受,只身长途跋涉,流落到信州贵溪县南塘社(河潭镇境内至今仍有南塘村委会),即在大源园安下家来。后来由于子孙繁多,村庄规模日渐变大,遂以应坊取代了大源园。应建,成为应坊应氏的始迁祖。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7 14:25:10)   回复此贴
  回复:缙云文献 第 22 楼

千年旧族

走进应坊,等候在祠堂前的村中老人说,应坊是个有年头的老村,老祖公在唐朝时就来到了贵溪。宋朝出了好多读书人,有不少当官的,最出名的是应侍郎。尽管他们不知道应侍郎就是应舜臣,但世代相传的故事,足以让后人记住这个先祖的官职。
  应氏宗祠是在旧址上重建的,祠堂前安放着几对旗杆石,残破得厉害,说不定就是两宋旧物。祠堂门打开后,村中老人指着入门处的空地介绍,“文革”前的旧祠堂里,那个位置用白色的鹅卵石铺出一条龙的造型,是块禁地,不让人踏入其中。
  村民说,村庄附近原有几块形象酷似牛、马等动物的巨石。一再相询确认,并非古代官宦墓地常见的石牛、石马,而是自然风化出来的。前些年炸山取石,可惜将那些巨石破坏了。如果真是这样,应舜臣取号为“象石”,就可能与那些奇石相关。在古代,取号不少与家乡地名、景物有关,以贵溪先贤为例,如夏言号桂洲,江潮号钟石等。
  在村民应良生家中,存有前些年新修的《应氏宗谱》,谱中附有旧族序的影印件。由应舜臣留下的序文可知,应坊应氏族谱最早修于宋代。序中写到,应舜臣因母亲去世回贵溪老家守孝,不敢忘记祖宗荫蔽他入仕的功德,想修谱以传后世。守孝期满重新往京城任职之前,他叮嘱族弟应瑜、应敢兄弟等操持此事。皇佑五年(1053),应瑜兄弟赴京赶考,将已定稿的族谱一并带上,请应舜臣阅定并写序。当年,他们兄弟双双高中进士,又逢族谱修成,应舜臣在序中特意提到此事。嘉佑七年(1062),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的张方平受时为太常博士的应舜臣之托,也为族谱写了序。在此之前,贵溪籍进士、吏部司勋员外郎郑***也为谱写序。
  两宋三百多年间,应坊人才辈出,仕途顺畅,百年之后多叶落归根,因此墓葬众多。历朝历代,或因盗墓,或其他原因被毁,墓葬毁坏也不少。
  在上世纪搞集体的年代,为修建集体的牛栏,应坊村民将目光盯向附近的古代墓葬。有一座古坟露出一角,青石裸露,由生产队组织,将坟中墓石全部取出,不论有字没字的,用于修建牛栏,还建了桥。到底被挖的墓主是谁,内中有无可资存史的文字信息,一概无人过问。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石料、建材。现年83岁的应长和当时任生产队长,是挖坟的见证者之一,他只知道建牛栏的石头全来自古坟。在那个年代,贵溪北乡不少地方的建房材料都来自坟墓,凡砖上有棱和槽的,多是出土的墓砖。
  就在今年春天,村民应长龙就在村旁的独山岭(音)遭遇过古墓。
  他家的水田附近有座古墓,事先并不知情。春耕时,他驱牛耕田,牛一脚踩下去,露出个洞,田中的泥水不住地往下灌,他觉得奇怪,用锄头刨开,竟是一座古墓。因为没见到他本人,里面情形如何,有无墓志之类的并不清楚。仅听村民说他事后将洞填了回去,重新种上了水稻。
  在村里,有村民抱来一块墓志,已残破得厉害,从仅剩的一些文字中,约略得知墓主是明朝弘治年间去世的吕姓妇女。这块青石碑是村民放在家里劈柴火用的。
  有一户人家厨房后的水沟上,铺了一块石板,上面有字,用水洗净沙石,发现是块明代的墓碑,上有墓主和子孙的名字。
  据村民说,以前被破坏的小块青石碑还有,嫌那坟墓里来的东西晦气,多摔碎了。那些刻写在石碑上的文字信息,在地下无言地存在了数百年,但多落得个见光就死的下场。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7 14:25:46)   回复此贴
  回复:缙云文献 第 23 楼

名冠芗溪


在古代,应氏祠堂曾撰有这么一幅门联:名冠芗溪,基业相承千万世;观光上国,甲第曾登五十人。
  上联指应姓迁入贵溪时间相当早,仅比贵溪建县晚15年。下联指此地科举之风极盛,众多学子前往京城应试,在宋代曾有48人高中进士。联中的“五十人”为虚指。在应氏族谱中,这48人有名有姓,除应扬成为武进士外,其他人中哪一位状元榜的进士,几甲第几名,大多写得很清楚。假设这些纪录属实的话,以进士人数论,在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当中,应坊应氏当之无愧可称得上名冠芗溪。
  查1996年版《贵溪县志》,载有贵溪历代文武进士285人,其中应姓16人,与族谱所录相差32人。在宋代贵溪有“东应西郑,南桂北乐”之说,以此四个姓氏村庄所处方位来看,“东应”即是指应坊。
  因为年代久远,史料不存,谱中所录进士名单真实情况很难查实。乾隆十五年《贵溪县志》的撰稿者也感叹,族谱中的举人、进士名单不完全是以地域来分的,迁来贵溪之前的老族、迁往他县的新族,凡可光宗耀祖者一概收录,很难分辨。利用当下便捷的搜索手段,应坊这么多进士中,除应舜臣外,应元衮是资料较全的一个。《宋人传记年号索引》中记录,贵溪人应元衮系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据《宋会要辑稿》得知,他先后任过蕲州通判、大理寺丞、处州(今浙江丽水的古称)知州等。庆元年间任职处州时,他曾倡议修建处州桥。
  除了族谱,历代挖掘出来的碑石也是很有力的佐证。
  乾隆九年(1744),应姓人挖出应舜臣幼子应昭默的墓志。碑文载明,应舜臣八个儿子当中,有昭纬、昭式、昭默三人中进士。而所有旧志选举志中仅录有昭式一人,遗漏两人。当时的县志编撰者参照碑文中的官名等,认定都符合宋代的规制,于是感叹“前贤遗漏者多矣”!
  据同治版旧志记载,在应坊的东样山,百姓挖到一块青石碑,“横尺许,直二尺”,墓中另有净瓶、瓷碗数个。碑文上写着:周氏是宋代信州弋阳县万全乡进士周士燮的次女,21岁嫁给同郡贵溪县进士应干。应干即是衢州龙游县主簿应昭训的长子,也就是正议大夫、已故洪州知府应舜臣的孙子。应姓和周姓都是大族。在周家诸女之中,周氏尤为贤良谨慎,不爱嬉笑打闹。嫁给应干后,深得公婆欢心,也常常因为丈夫学习不用功深以为虑。后不幸因病而死,年仅23岁,时为元佑二年(1087)十一月十日。次年闰五月十九日安葬在本县永泰乡南塘的东样山。
  周氏的公婆因为儿媳没有子嗣,打定主意等自己夫妇百年之后葬在儿媳附近,以图死后在黄泉相见,并同享后代子孙的祭祀。
  当年,旧志的编撰者还注明:“进士表内无应干名,然碑文古朴,信而有征,观此则前代之遗缺不少。”
  不知是什么原因,和旧志一样,现存应氏族谱中列出的48人当中也没有应干这人。按应干的妻子周氏去世年份推断,当时殿试时间已规定每三年一榜,他应该是两人婚后中进士的,即元丰八年(1085)。更看不懂的是,现存的他祖父应舜臣的墓志铭中,详实记录了14个孙子的名字,却找不到应干的名。应舜臣的墓志铭中写到八个儿子的情况时,“次(应)昭训,补右迪功郎,衢州龙游县主簿,娶邵武军乌州李公女。孙四:巩、布、采、材。”这里所指很明确,应昭训的长子是应巩,而不是应干。如果说是同一个人,只是用了不同的名字的话,可中进士的时间又对不上。现存族谱中记载应巩高中进士,时间为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可惜没能参加殿试就去世了。这时间,比周氏墓志铭中推断出的应干登科时间晚39年。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7 14:26:11)   回复此贴
  回复:缙云文献 第 24 楼

舜臣其人


应舜臣(1009-1077),字仁伯,号象石。说起身世来也可怜,他是兄弟四人中最小的一个,父亲去世后五个月才出生,全靠寡母乐氏和祖父等抚养长大。
  他七岁入私塾读书,记性特佳,经先生指点,过目成诵,通晓大义。十岁时表现出才思敏捷,能对出很好的对子来。一天,他和祖父、私塾先生在石峦嘴散步,出上联 “石峦供俎豆”让他对下联,他略作思索,对出“金岭挂簪缨”,博得祖父和先生的称赞。十三岁时,他曾有诗为:“天为红焰地为炉,铸出江右大丈夫。拔剑斩开仁义路,驱邪塞却是非途。”少年情怀可见一斑。
  同治版旧志在末尾部分记载:应舜臣二十多岁时,曾在离家不远处的板步桥一座庙(庙指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中住了一夜。正巧庙旁有寺(寺指和尚修行或生活的处所),夜里,寺中老和尚梦到庙神带着众多随从前来借住,说庙宇被洪州(江西南昌古称)安抚使所暂住,自己只好临时搬出来回避一下。老和尚从梦中惊醒。次日一早,派个小和尚去庙中察看,看到应舜臣正在庙中高卧不起。老和尚立即请应舜臣到寺中,把梦中的情形告诉他。于是,他更加克制自己,锐意攻读诗书,终于在庆历六年(1046)那年高中进士,当时他已38岁,后来还果然官至洪州知府、安抚使。
  在同治版《贵溪县志·人物志·名臣》中,应舜臣的传记被列为第一。人物传中说他年轻时“卓荦不羁”,也就是卓越超群,很有个性,不愿受拘束。后世应姓宗祠通用门联:“才名并美;卓荦不群。”上联指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的应玚,下联即是指应舜臣。只是在如今的注解中,多介绍他为宋代婺州人(今浙江金华,永康归婺州管辖),这是不准确的,只能说他籍贯永康,当时应坊应氏已在贵溪生息两百多年了。
  在同时代的官员中,和应舜臣成为好友的有曾任过宰相的文彦博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以及前文提到的张方平,曾慧眼赏识苏东坡父子三人。
  《宋史·河渠·汴河》中提到,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为决策汴河开口子一事,时任都官郎中的应舜臣建议,新汴河口应开在孤柏岭下。小他12岁的王安石比他早几年中进士,此时已成为神宗的宰相。应舜臣的建议受到王安石的重视被采纳。于是,“日役夫四万,饶一月而成”。可惜这次汴河开新口没能发挥出预期的作用。
  熙宁七年(1074),因为应氏祖居地为汝南郡,应舜臣被封为汝南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将王安石变法给百姓带来的不便一一列举,向皇帝报告,反对变法。变法是经宋神宗首肯的,出了问题皇帝也有责任。把皇帝和宰相惹毛了,不换脑子就换位子,将他调任洪州知府。有个性的他坚辞不往,宋神宗在偏殿召见他,说,洪州可是事关大局的重要地方,“卿宜速往”。这是最后通牒,再不去就不知道会给他什么果子吃了。
  任职洪州知府才几个月,因治理有方,政声突出,应舜臣随即被擢升为安抚使。到了第二年,他执意要回乡养老。在应坊过了几年清闲日子,终日读书悠游,含饴弄孙,但谈到朝廷上的事时,仍敢于直言针砭时弊,意兴怦然。69岁那年,因病卒于家中。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礼部侍郎。
  后世之人曾称他“傲文正公义庄惠施族里,识安石之新法声振朝廷”,上联说他常有善举,轻财好施,帮助族人,不比范仲淹购置义田周济贫民逊色;下联说他因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弊端被贬官,名声震动朝廷。
  应舜臣是应坊走出去的第一个进士,也是贵溪应氏家族中声名最显赫的。由他开始,应氏族人科场得意,写就贵溪科举史上一姓风光之最。仅他祖孙三代就考出进士8名。除他自己,还有3个儿子中进士,受资料的限制,目前无法断定是4个孙子中进士,还是另一个儿子入国子监上舍后赐同进士及第。关于应舜臣,曾有门联记载他祖孙三代的辉煌:八子登科,二卷春秋五卷易;一门进士,六条金带二条银。
  应舜臣的墓志铭由贵溪人许几撰写。在《宋史》中,许几有传。许几以善于理财闻名,宋徽宗时,曾四次调入户部任职,官至户部尚书。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7 14:26:40)   回复此贴
  回复:缙云文献 第 25 楼

应绍

  
汝南南顿人(今河南项城),应纯之子[1],西晋怀帝(307-313)时,由圣诏亲所抽拔为黄门侍郎。后受长史潘滔、左长史刘舆诬陷,于永嘉三年乙丑日(309年3月26日)[2],被东海王司马越带三千甲士,闯入庙堂,在晋帝司马炽面前,逮捕了应绍,一起被害的还有中书令缪播,散骑常侍王延、太仆卿缪胤、尚书何绥、太史高堂冲等数十人。
其子,应韬,字思贤,东晋初,随宗族南渡,任鄱阳郡参军,生五子,长子贤,寻广石(今鄱阳芦田乡境),遂家焉。应韬,为鄱阳应氏始祖,至今繁衍有59世[3]。郡内史虞溥以女配之。


作者:13506501080 (2013/2/2 11:17:1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1 每页5条 当前5/9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应氏论坛  执行时间:638.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应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